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作品相關 (31)

關燈
命論是認為人的命運是由必然因素造成,是可預測,可預知而又是註定的、不可改變的一種命運。

宿命論和決定論的根本差別在於,宿命論認為未來可以被精確預知,並且被預言了的未來也無法改變。而決定論認為,限於技術手段,未來或許不能被精確預言,但對於任意一個確定了的過去或是現在,未來都一定是唯一的。即使真的得到了對未來的預言,要麽得到這個預言也是早已決定的必然發展,那麽一切仍在計劃中;要麽是邊界條件發生了改變,於是結果改變了卻仍然唯一。

雖然沒有了明知如此卻無力改變的悲哀,但只要未來是唯一的,沒有自由意志的插手餘地的,那麽這種觀點的社會影響和行為指導意義就都會是負面的。

因此,作為能夠指導行為的世界觀,直觀2.1顯然要更加積極,更加富有社會意義。

但另一方面,相當一部分物理學家們認為否定決定論的假設是不可原諒的。

科學研究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規律的存在性:任何客觀事物的演化都是有規律的,並且是嚴格按照規律運行的。科學家們的工作就是去找出那些規律,這是他們的天然使命。

直觀1.1的逆命題:在某種前提環境下,嚴格相同的條件,可能產生不同的結果。

或許對於一般人來說,無法唯一確定一個事件的發展、一個試驗的結果,是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事。但對於致力於發掘宇宙規律物理法則的科學家們來說,探索科學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解釋和預言一切客觀現象。

在嚴格詳盡的已知條件和嚴謹正確的物理規律之下,依然無法準確推演的物理現象,這就是從根本上否認規律的存在性——不是尚有隱藏規律未被發現而暫時無法解釋,而是即使窮盡了所有規律也無法嚴格確定,這根本就意味著科學的極限與終結——難道宇宙終究還是不可知的嗎?

一個不可知的世界,對於一個文明來說,會嚴重打擊其探索宇宙的積極性,同樣是一個充滿負面意義的觀點。

當然,就像馬大胡子不能一統哲學界一樣,在量子論問世之後,也已經有相當多的物理學家們,做好了接受決定論崩潰的心理建設。而關於決定論是否正確的爭論已經持續了將近一個世紀,並且在可以預期的未來,還會一直持續下去。

第四節

想要在哲學上徹底否定一種說法,是不現實的。畢竟理論需要聯系實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以,如果想要判斷決定論的正確性,就必須采用實證的方法從科學的方面入手。

假設我們要取得怎樣的一個發現,才能證明或是證否決定論呢?

或者說,決定論的和非決定論的世界,會有怎樣的不同呢?

憑空想象構建一個世界或許太過困難,但事實上,在我們眼前,就有一個確定無疑的決定論的世界——那就是計算機數字空間。

計算機的發明是20世紀最為重要的事件之一,這個新生事物的出現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的社會,使得我們的能力突破極限,達到了一個難以想象的地步。今天,計算機已經滲入了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離開它我們簡直寸步難行。

回頭看計算機的發展歷史,無論是德國人Konrad Zuse在1941年建造的Z3,伊阿華州立大學在二戰時建造的ABC(Atanasoff-Berryputer),圖靈小組為了破解德國密碼而建造的Collosus,還是我們現在使用的個人電腦,乃至國家機密級的超級計算機組;不管是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還是理論中的量子計算機,它們其實都可以簡化成這樣一種機器:

它每次讀入一個輸入,並且視自己當時內態的不同,按照事先編好的一個規則表做出相應的操作:這操作可以是寫入輸出,或者是改變內態,或者幹脆什麽都不做乃至停機。

這裏的關鍵是,我們機器的輸入和輸出可以是無限多的,但它的內態和規則表卻必須是有限的。

這個模型其實也就是一切“計算機”的原型,由現代計算機的奠基人之一阿蘭?圖靈(Alan Turing)提出,也稱作圖靈機(The Turing Machine)。在圖靈的原始論文中,它被描述成某種匣子樣的東西,有一根無限長的紙帶貫穿其中,一端是作為輸入,另一端則是輸出。磁帶上記錄了信息,一般來說是0和1的序列。這臺機器按照需要移動磁帶,從一端讀入數據,並且按照編好的規則表進行操作,最後在另一端輸出運算結果。

我們如今所使用的電腦,不管看上去有多精巧覆雜,本質上也就是一種圖靈機。它讀入數據流,按照特定的算法來處理它,並在另一頭輸出結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酷睿雙核和286的區別只不過是前者更快更有效率而已,但它們同樣做為圖靈機來說,所能做到的事情其實是一樣多的!我的意思是,假如給予286以足夠的時間和輸出空間(可以記錄暫時的儲存數據),即使是量子計算機所做的它同樣可以做到。286已經太高級了,即使退化成圖靈機最原始的形式,也就是只能向左或向右移動磁帶並做出相應行動的那臺機器,它們所能解決的事情也是同樣多的,只不過是快慢和效率的問題罷了。

對於一臺圖靈機來說,其輸入和輸入時的內存狀態作為條件嚴格確定,那麽輸出和輸出時的內存狀態也就是可以嚴格唯一確定的。換句話說,是符合決定論的,這不是經驗性結論,而是由圖靈機的工作原理直接決定的。

那麽,在這個由圖靈機構建的決定論的數字世界,與現實世界有什麽差別呢?

第五節

數字世界的第一個本質特征,就是存在最小基本單位——字節。

開普勒定律、牛頓力學、麥克斯韋理論、量子力學……

我們可以發現,在現實宇宙中,在每一種物質尺度下,都會有對應的物理規律,而大尺度上的規律,往往都是小尺度規律的統計學結果。

但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現今人類發現的所有物理規律,哪怕是那些曾經被奉為金科玉律甚至精神信仰的所謂宇宙法則,都只是經驗性規律而已。因為這些規律能夠被所有的實驗或是觀測結果支持,所以才會被認為是正確的定律。但很有可能,那只是受限於當時人類的技術手段,當我們觸及全新的領域時,就有可能發現顛覆現在所有理論的現象。

就好像當量子效應被證實之後,人們才發現牛頓力學體系不過是宏觀尺度的近似結果一樣,如果有一天,我們在更微觀的物質尺度下證實,現在被普遍認可的通行理論體系(量子力學?),也只是更微觀規律的統計學結果的時候,我們對於整個宇宙的認識,都要經歷一番新的考驗。

一言以蔽之,現今人類建立的看起來恢弘壯觀的物理學大廈,其根基並不穩固,甚至隨時都有垮塌的可能。

而這種造成現象的根源,就是我們還沒有發現到組成這個世界的最基本單位,或者說,我們無法確定,這個世界是否真的存在一個基本單位。

如果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麽建立在這個基本單位基礎上的物理規律,才可以被稱為這個宇宙的本質規律,一切現象都是植根於這個基本規律的運作,只要透析了這個規律,就可以如同構建數字世界一樣,推算整個宇宙的過去未來,即所謂決定論的宇宙。

而如果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一如本朝太祖的觀點——世界是無限可分的。任何尺度的物質結構,都可以深入細分的由更微觀的物質單位構成;任何尺度下總結的規律,也都是更微觀尺度規律的宏觀表象。世界是不可盡知的,是非決定論的。(這一段的邏輯大有問題,只是某想實在是編不圓了。)

盡管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並沒有明確的結論,但是當今科學界的一個流行理論,卻有可能成為某種決定性的證據,那就是超弦理論。

具體的數學模型請自行百度,我所要引用的只是其中的一個關鍵點,那就是超弦理論發現:所有的最基本粒子,包含正反誇克,正反電子,正反中微子等等,以及四種基本作用力“粒子”(強、弱作用力粒子,電磁力粒子,以及重力粒子),都是由一小段的不停抖動的能量弦線所構成,而各種粒子彼此之間的差異只是這弦線抖動的方式和形狀的不同而已。

超弦理論被譽為最接近大一統的終極理論,極有希望將這個宇宙中的所有物理現象納入同一個理論框架下。量子論、牛頓力學都只是它的某種宏觀近似,因為它預言了這個宇宙的基本單位——弦。

當然了,這個理論雖然足夠美麗,但目前似乎還沒有實驗支持,或者說,還沒有人能設計出某種實驗某些現象只能用這個理論來解釋。因此,終究還只是個假說。但一旦它被證明和確認,決定論就將正式宣告對這個宇宙擁有主權。

至於證明的方法,問問主神吧。

第六節

數字世界的第二個重要特性,就是尚未發現意識的存在。

堅持直觀2.1的正確性,就會得到以下推論:

推論6.1:客觀存在的主觀能動性不存在於決定論的世界。

又因為目前發現的唯一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存在是意識,因此:

推論6.2:計算機數字世界中不可能產生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意識。

其實,理論推導到這裏就夠了,因為我們已經設計出了一個實驗,由這個實驗的結果來判斷直觀1.1和直觀2.1究竟哪個才是正確的。如果我們能夠在計算機數字世界中制造出意識,那麽就是決定論的勝利,而如果我們無論如何也做不到這一點,就是對主觀能動性的有力支持。

為了具體的規劃這個實驗,我們需要知道,到底什麽是意識,以及用怎樣的具體手段來鑒定意識。

定義6.1:生命、生命力:生命力是指一個物質系統保持自己本身、或類似自身的組成結構不被破壞和毀滅的行為傾向;具備一定程度生命力的物質系統可以被稱之為生命。

定義6.2:意識:意識是生命進化的高級形態所具有的能力,能夠把自己本身與其他事物區分開來。具有意識的動物(生物)可以稱之為高等動物(生物)。

定義6.3:智慧:智慧是生命進化的更高級形態所具有的能力,能夠發現邏輯的存在、區分邏輯與本能、並且在邏輯與本能相沖突時能夠擺脫本能的束縛。具有智慧的生物可以稱之為智慧生物。

以上定義不過是本人的一家之言,它來自於一種被稱作整體論的解釋

在科學界有這樣一種心照不宣的觀點:意識乃至生命是一種結構模式,它完全基於物質基礎(我們的腦)而存在,但卻需要更高一層次的規律去闡釋它。這就是所謂的“整體論”(Holism)

什麽是意識?這好比問:什麽是信息?一個消息是一種信息,但是,它的載體本身並非信息,它所蘊涵的內容才是。我告訴你:“小牛隊今年奪冠了”,這8個字本身並不是信息,它的內容“小牛隊奪冠”才是真正的信息。同樣的信息完全可以用另外的載體來表達,比如寫一行字告訴你,或者發一個E-Mail給你,或者做一個手勢。所以,研究載體本身並不能得出對相關信息有益的結論,就算我把這8個字拆成一筆一劃研究個透徹,這也不能幫助我了解“小牛隊奪冠”的意義何在。信息並不存在於每一個字中,而存在於這8個字的組合中,對於它的描述需要用到比單個字更高一層次的語言和規律。

什麽是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它無非是一串音符的組合。但音符本身並不是交響曲,如果我們想描述這首偉大作品,我們要涉及的是音符的“組合模式”!什麽是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它無非是一串字母的組合。但字母本身也不是小說,它們的“組合模式”才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字母不是小說,組合模式才是小說的概念,我們假設用最簡單的編碼方法來加密《老人與海》這部作品,也就是對於每一個字母用相應的符號來替換。比如說A換成圓圈,B換成方塊,C換成三角……等等。現在我們手上有一本充滿了古怪符號的書,我問你:這還是《老人與海》嗎?大部分人應該承認:還是。因為原書的信息並沒有任何的損失,它的“組合模式”仍然原封不動地保留在那裏,只不過在基礎層面上換了一種表達方式罷了,它完全可以再反編譯回來。這本密碼版《老人與海》完全等價於原本《老人與海》!

回到我們的問題上來:什麽是意識?意識是組成腦的原子群的一種“組合模式”!我們腦的物質基礎和一塊石頭沒什麽不同,是由同樣的碳原子、氫原子、氧原子……組成的。構成我們腦的電子和構成一塊石頭的電子完全相同,就算把它們相互調換,也不會造成我們的腦袋變成一塊石頭的奇觀。我們的意識,完全建築在我們腦袋的結構模式之上!只要一堆原子按照特定的方式排列起來,它就可以構成我們的意識,就像只要一堆字母按照特定的方式排列起來,就可以構成《老人與海》一樣。這裏並不需要某個非物質的“靈魂”來附體,就如你不會相信,只有當“海明威之魂”附在一堆字母上才會使它變成《老人與海》一樣。單個腦細胞顯然不能意識到任何東西,但是許多腦細胞按照特定的模式組合起來,“意識”就在組合中產生了。

好,到此為止,大部分人還是應該對這種相當唯物的說法感到滿意的。但只要再往下合理地推論幾步,許多人可能就要覺得背上出冷汗了。如果“意識”完全取決於原子的“組合模式”的話,第一個推論就是:它可以被覆制。出版社印刷成千上萬本的《老人與海》,為什麽原子不能被覆制呢?假如我們的技術發達到一定程度,可以掃描你身體裏每一個原子的位置和狀態,並在另一個地方把它們重新組合起來的話,這個新的“人”是不是你呢?他會不會擁有和你一樣的“意識”?或者幹脆說,他和你是不是同一個人?假如我們承認意識完全基於原子排列模式,我們的回答無疑就是YES!這和“克隆人”是兩個概念,克隆人只不過繼承了你的基因,而這個“覆制人”卻擁有你的意識,你的記憶,你的感情,你的一切,他就是你本人!

令人欣慰的是,在量子理論中有一個叫做“不可覆制定理”(no cloning theorem,1982年Wootters,Zurek和Dieks提出)的原則規定,在傳輸量子態的同時一定會毀掉原來那個原本。換句話說,量子態只能cut paste,不能copy paste,這阻止了兩個“你”的出現。但問題是,如果把你“毀掉”,然後在另一個地方“重建”起來,你是否認為這還是“原來的你”?

另一個推論就是:“組合模式”本身並非要特定的物質基礎才能呈現。我們已經看到,我們完全可以用另一套符號系統去重寫《老人與海》,這並不造成實質的差別。一套電影,我可以用膠片記錄,也可以用錄像帶,VCD,LD或者DVD記錄。當然有人會提出異議,說壓縮實際上造成了信息的損失,VCD版的Matrix已經不是電影版的Matrix,其實這無所謂,我們換個比喻說,一張彩色數字照片可以用RGB來表示色彩,也可以用另一些表達系統比如說CMY,HSI,YUV或者YIQ來表示。再比如,任何序列都可以用一些可逆的壓縮手法例如Huffman編碼來壓縮,字母也可以用摩爾斯電碼來替換,歌曲可以用簡譜或者五線譜記錄,雖然它們看上去很不同,但其中包含的信息卻是相同的!假如你有興趣,用圍棋中的白子代表0,黑子代表1,你無疑也可以用鋪滿整個天-安-門廣場的圍棋來拷貝一張VCD,這是完全等價的!

按照整體論的觀點,只要有某種覆雜的系統可以包含我們“意識模式”的主要信息或者與其等價,就可以承載我們的意識;我們發現,意識並不一定要依賴於我們這個生物有機體的肉身而存在!假設我們大腦的所有信息都被掃描而存入一臺計算機中,這臺計算機嚴格地按照物理定律來計算這些分子對於各種刺激的反應而最終求出相應結果以作出回應,那麽從理論上說,這臺計算機的行為完全等同於我們自身!我們是不是可以說,這臺計算機實際上擁有了我們的意識?或者至少是擁有了意識?

對於許多實證主義者來說,判定“擁有意識”或者“能思考”的標準便嚴格地按照這個“模式結構理論”的方法。意識只不過是某種覆雜的模式結構,或者說,是在輸入和輸出之間進行的某種覆雜算法。任何系統只要能夠模擬這種算法,它就可以被合理地認為擁有意識。

和馮?諾伊曼同為現代計算機奠基人的阿蘭?圖靈(Alan Turin)在1950年提出了判定計算機能否像人那般實際“思考”的標準,也就是著名的“圖靈檢驗”。他設想一臺超級計算機和一個人躲藏在幕後回答提問者的問題,而提問者則試圖分辨哪個是人哪個是計算機。圖靈爭辯說,假如計算機偽裝得如此巧妙,以致沒有人可以在實際上把它和一個真人分辨開來的話,那麽我們就可以聲稱,這臺計算機和人一樣具備了思考能力,或者說,意識(他的原詞是“智慧”)。現代計算機已經可以擊敗國際象棋大師(可憐的卡斯帕羅夫!),真正騙倒一個測試者的日子不知還有多久才能來到,大家自己估計一下好了。

計算機在覆雜到了一定程度之後便可以實際擁有意識,持這種看法的人通常被稱為“強人工智能派”。在他們看來,人的大腦本質上也不過是一臺異常覆雜的計算機,只是它不由晶體管或者集成電路構成,而是生物細胞而已。但細胞也得靠細微的電流工作,就算我們尚不完全清楚其中的機制,也沒有理由認為有某種超自然的東西在裏面。就像薛定諤在他那本名揚四海的小冊子《生命是什麽》中所做的比喻一樣,一個蒸汽機師在第一次看到電動機時會驚訝地發現這機器和他所了解的熱力學機器十分不同,但他會合理地假定這是按照某些他所不了解的原理所運行的,而不會大驚小怪地認為是幽靈驅動了一切。

當然,圖靈測試這種鑒定意識的方法有夠粗糙原始。但事實上,我們無法明確定義,算法覆雜到了何種程度才有資格被稱為“意識”。像那個著名的悖論:一粒沙落地不算一個沙堆,兩粒沙落地不算一個沙堆,但10萬粒沙落地肯定是一個沙堆了。那麽,具體到哪一粒沙落地時才形成一個沙堆呢?

對這種模糊性的問題科學家通常不屑解答,或者像我在定義6.1中玩的小花招,具備一定程度生命力的物質系統可以被稱之為生命,但這個程度可以由個人主觀來把握。

類似的,也有一些極端的看法認為,任何執行了某種算法的系統都可以看成具有某種程度的“意識”!比如指南針,人們會論證說,它“喜歡”指著南方,當把它撥亂後,它就出於“厭惡”而竭力避免這種狀態,而回到它所“喜歡”的狀態裏去。以這種帶相當泛神論色彩的觀點來看,萬事萬物都有著“意識”,只是程度的不同罷了。意識,簡單來說,就是一個系統的算法,它“喜歡”那些大概率的輸出,“討厭”那些小概率的輸出。一個有著趨光性的變形蟲也有意識,只不過它“意識”的覆雜程度比我們人類要低級好多好多倍罷了。

你也許不相信這種說法,但你只要承認“意識”只是在物質基礎上的一種排列模式,你便很難否認我們說到的一些奇特性質。甚至連“意識是否可能在死後繼續存在”這樣的可怕問題,我們的答案也應該是在原則上肯定的!這就好比問,《第九交響曲》在音樂會結束後是不是還繼續存在?顯然我們只要保留了這個排列信息的資料,我們隨時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把它具體重現出來(任何時候都不缺碳原子、氫原子……)。當然,在我們的技術能力還達不到能夠獲得全部組合信息並保留它們之前(可能我們永遠也沒有這個技術),人死後自然就沒有意識了,就像音樂會後燒毀了所有的樂譜一樣,這個樂曲自然就此“失傳”了。

你可能已經看得瞠目結舌,不過我們的說法把意識建立在完全客觀和唯物的基礎上,它實在已經是最不故作神秘的一種!意識不是一個獨立的存在,而是系統覆雜到了一定程度後表現出來的客觀性質。它雖然是一種組合機制,但脫離了具體的物質(暫時肉體是唯一可能)它也無法表現出來。就像軟件脫離了硬件無法具體運行一樣,意識的體現不可能脫離物質而進行。假如我們被迫去尋找一種獨立於物質的“意識”的話,那未免走得太遠了。

好了,抄書到此為止。以上是科學界對於意識的一種比較普遍的理解方式。但事實上,我們比那些在黑暗中摸索的可敬的科學家們幸福得多,我們不需要考慮意識是什麽,更不需要琢磨如何鑒定,因為主神已經在兌換菜單中,早早的、明明白白的、堂而皇之的掛上了:完全意識體人工智能,這樣的選項了。(證據醒目!伏筆埋在第10章。)

所以,只要不是主神有意欺騙,那麽我們就可以確信,我們的宇宙是決定論的,一個條件只有可能產生一個結果。

第七節

決定論是一個裏程碑式的結論,但並不是本文的最終結論。在得到了這樣的成果之後,我要援引宇宙大爆炸理論,即現在科學界普遍認為的,我們所在的宇宙來源於150億年前的一個奇點。

根據決定論,只要知道了宇宙某個瞬間的全部狀態,就可以從正反兩個方向推衍過去未來。但顯然,當宇宙還是一個奇點的時候,描述宇宙狀態才是最簡單也最具可行性的。

所以,楚先生可以從主神的科技資料裏找到奇點模型以及本宇宙的大爆炸參數,在自己的房間具現量子計算機,建立數學模型從頭開始再現這個宇宙的一切。(劉慈欣《鏡子》)

在把時間軸拉到150億年之後時,我們發現,在現實世界中已經銷聲匿跡了的聖人和修真者們,卻依然怡然自得的在地球上進行著威脅整個宇宙穩定的種種實驗。原本應當占據地球的現代人類文明,卻失去了登場機會。

那麽,結論就很明顯了不是嗎?

我們的宇宙是在某種盒子中衍化,盒子外有某些存在一直觀察著我們,在發現我們有可能跳出盒子的時候,來自盒子外的保障措施就會出來消滅隱患。

養蜂人的諭旨:不要喚醒蜜蜂。(王晉康《養蜂人》)

參考資料

《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作者:castor_v_pollux

強烈建議不管有沒有被我侃暈的各位去看一看。

最後,我要再次強調,不要試圖從科幻小說中總結學習世界觀。

☆、番外六

作者有話要說: 那邊倒是很快寫完了。這幾天,因為寫那篇文而黑化的心情有所恢覆。於是這邊重開。

這才是完整的一章,雖然幾乎都是流水賬。

感覺那個人類有一點點CC的影子?

總之,龍騎士這個世界結束了。

你說那個任務?總覺得不是什麽特別想寫的東西,後面會交代的吧。

然後,讓我們突入最終戰,進入華麗的《銀河英雄傳說》的世界吧……

很久很久以前……

在我幾近無盡的漫長生命中,絕大多數時光都是在與枯燥冷酷的計數器為伴。等待著一個個數位上的0依次開始跳動的時候,我所能用來打發悠長時光的,也就只有反覆回味,回味我那些擁有色彩的短暫記憶而已。

很久很久以前,有這樣一個玩笑——

末日降臨時,怎樣才能保留文明的火種?

那年,我和同齡的幾個夥伴相約,準備在500歲的成年禮上,確定個體青年時期研究方向時,選擇一些特別搞怪的課題。

畢竟,以巨龍長達百萬年的文明史,十幾萬年集中幼龍學院式培養的教育史,這種僅限於基礎學科的學生論文,光翻閱目錄索引就足夠消耗一條龍的百年光陰。甚至不用搬出搜索引擎,但凡你的選題稍微正常一點,就必然會與前輩學長暗合。所以,吾輩畢業生的論文品味風潮,幾萬年來,由正常、生僻、超綱,終於發展成為了搞怪。到我那一屆,普通的搞怪都已經無法滿足導師們那日益刁鉆的胃口了。

由此產生的大量異想天開的課題,以及各種稀奇古怪的鬧劇也就應運而生——

比如曾經有這樣一個膽大包天的構想:對於那些深邃冗繁的前沿課題,離不開海量的數據計算,哪怕是以精神力量最為強大的永生龍長老,需要消耗的時間恐怕也會是天文數字。那麽,有沒有可能通過虛空網絡,借用廣大群眾的空餘精神力量呢?

本來這應該是一個天才的想法,可惜那位學長對於自己的虛空網絡翻墻技術過於自信——或者說是習慣順手?研究出的是無需對方允許即可偷用的吸血版本。結果答辯當天演示成果時,造成了上千圍觀龍族被迫陷入強制沈眠的惡性事件,要不是那家夥及時醒悟,開發出了對應的防禦措施大腦封閉術,怕是逃不過被長老會封印的下場——不過原本唾手可得的卓越貢獻獎章還是泡了湯。

記得還有一位,厭倦了翻墻與反翻墻之間的戰鬥,試圖通過從虛空網絡最根源的能量層上繞開各種網絡協議。采用的方法是定向變異調整能量微生物的平均活性,讓一定區域內虛空網絡的數據應答遲滯或是暴走,從而制造入侵的端口。

到後來,這種思路成為了龍工制造魔法狂暴區域和死魔法區的標準方式,而那位前輩雖然最終還是通過了答辯成功畢業,卻也脫離了幼龍保護法的庇佑,不得不為修補維護虛空網絡而服百年苦役。

以上是幾個曾造成大騷亂的典型事例,有這些打底,些許尋常的小事故,又或者毫無意義純粹閑得蛋疼的選題更是不勝枚舉。

其實印象中應該還有一些更專業的惡搞,不過因為某種原因,我已經無法在記憶中找到它們了。

相對來說,在基因編程、虛空網絡、物質理論、社會生態、能量控制、天體演化等諸多課程都只是低空掠過的我,只能勉強試試末日應對方案這類大而寬泛、勉強還沒被前人研究透徹的選題,混雜在眾多奇思怪想當中,顯得一點都不出奇,大家哈哈一笑,都沒怎麽在意。

成年禮是每條龍一生中最重要的儀式之一,當然這不過是忽悠幼龍的官方辭令。對於即將跨入青年期的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成年了才有權限訪問的某些好孩子禁入、即使翻墻也進不去的網址……咳咳,翻閱最前沿的各種技術理論。

只是,雖然論文順利通過,並且意外的受到了好評,我終究還是沒有能夠訪問到那些限制級網站。

怎樣的災難才能徹底摧毀一個文明?

能夠想到的方式大概有三種:外敵,天災,內亂。

但因為我所要設想的,不是阻止災難發生,而是災難降臨時的應對方案。

所以深究本質,只須分為有意無意兩種。外敵是有意,天災是無意,內亂嘛,如果是個一心想要滅世的瘋子,那是有意,如果只是規模失控的事故戰爭,當算無意。

對於無意型的災難,小到山崩地陷,中到能量風暴,大到恒星氦閃,我們需要做的也只是尋找構造出安全區域,留下火種即可。

顯然,我不是第一個嘗試末日應對方案的這個奇妙課題的龍。對於火種具體內容的探討早已屢見不鮮,從簡單的打地洞埋龍蛋,到將整個虛空網絡打包帶走,處理方法琳瑯滿目。就連,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